- 灰兔子起名网
- 康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姬封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死后谥号“康”,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是康姓的起源。 [1-2]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带),秦代,康姓开始向东、西繁衍播迁;魏晋之际,迁入陕西;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北宋初,康氏有迁至福建者;从清代开始,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3% 。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历史发展
康姓源流
康氏图腾 一、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来。
1.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是为河南康姓。
2.东周时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刘康,“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其名为姓,也称康氏。
二、源于阴康氏。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三、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中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1-2]
四、出自匡姓。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时为官,为避讳太祖名,改匡姓为康姓。
五、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将康鞘列即为其祖伟突厥族;另外金时的女真族纳喇氏,清代满族八旗赫舍里氏,达翰尔祖的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回、蒙、瑶、羌、朝鲜、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1-2]
康姓始祖
康叔封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康姓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3% 。在中国大陆,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居多,这5省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的63% 。
康姓姓氏文化
康姓郡望堂号
郡望
康姓的望郡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华山郡:时间是萧梁时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崇华山郡望者,来自康绚一支,后人依然在今湖北襄阳。
会稽郡:时间是中唐时期。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来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铣派支。
东平郡:时间是金元时期。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来自康晔、康恭支派,后人依然在今山东汶上、河北鸡泽、甘肃陇西武山甘谷一带。
京兆郡:时间是北宋时期。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来自康国辅一支,后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等地。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与京兆郡内容大致相似。
东平堂:以望立堂,与华山郡内容大致相似。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
康姓宗祠楹联
南澳县康氏宗祠(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爵誉康氏宗祠
四川省天池康氏宗祠
陕西省安康康氏宗祠
楹联内容
典故人物
华山懋绩;东海名流
康绚、康伯可
少卿六畏;孝友三贤
康澄、康女
明经登第;驰射受封
康希诜、康志睦
蓬蕊峰头传名远;景贤书院播惠长
康涛、康里脱脱
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
康希诜、康伯可
康姓族谱文献
1、山东省鄄城康氏族谱(一卷):由晋迁鲁,弟兄二人,长子端,号仲达;次子方,号仲方。自明永乐二年传至今,共18世。
2、四川蓬溪京兆康氏族谱(一卷)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广入蜀。
3、河南省南召县康氏宗谱(手抄本上下卷):明洪武四年由晋迁豫。
4、福建塔山康氏家谱(二卷):入闽始祖康澄。
5、福建省莆阳康氏家谱(一卷)
6、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7、四川南江县康氏宗谱(一卷):入川始祖祝祺公,明末清初由祖籍湖广麻城孝感入蜀(湖广填川),已传39世。
8、河南省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康氏族谱(一卷):明天启七年(1627年)由山西迁入。
9、河南禹州、新野康氏世系谱(一卷):始祖伯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居禹州顺店。始祖昆弟七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四人俱在本藉,伯敬迁舞阳,守信迁巩县。
10、河南裕西康氏族谱(方城县)(一卷):相传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山西洪洞迁居裕州(今方城)。
11、山西省洪洞县康氏家谱(一卷):记载的是移民播迁情况。
12、河南省泌阳康氏族谱(一卷):始迁祖不详,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泌阳县羊册镇官田洼东康庄。
13、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莘县。
14、河南省巩义县康氏宗谱(一卷):始迁祖守信,字朴吾,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巩县。
15、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
康姓字辈排行
1、四川蓬溪京兆康氏,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广入蜀,新拟六十四字派:作善百祥,家道荣昌。崇儒积学,俊秀明良。志远超群,锦庆锡嘏。烈谟丕承,孝友继述。清慎仁慈,大业绍基。贤才蔚起,厚祚延厘。知遇维隆,显达丰功。昆耀光绪,福禄绕同。
2、河南省南召县康氏,明洪武四年由晋迁豫,字派是:梦仓永建俊,树宪继宜阳。廉明思泽尚,富贵安乐长。文元定国本,翰相万世传。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字派是:有(振)文荣守先,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长延贵宝嘉。
4、四川南江县康氏,已传39世,其前五代的排序为:祺贞雍继明。
5、河南省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康氏,原有字辈:世守先业,家道克昌。聿成仁贤,丕显其光。新续字辈:继宗传宝,英杰志强。功高宏伟,富贵恒长。
6、河南禹州、新野康氏, 字辈是:保龙周朝大,应治振子学。文进玉春泰,孝敬福禄多。礼义家中基,德行百世合。仁寿兆国典,祖宗光耀博。
7、河南裕西康氏,自六世起字排:圣田兆万全,广兴增富源。仁志礼怀信,鹏龙俊杰献。国显民庆贵,德才昌生权。
8、山东省莘县康氏,起名派字:新庭彦士鸿,朝品升春秋。
9、河南省巩义县康氏,衍字世系排列序:立志维喜定,存心乃有成。治平学传统,温良慕彪炳。孝先延家久,仁俊睿智明。天高腾鸿鹏,海浩跃繁龙。昱华献祥瑞,人杰广惠政。信义昭远方,和绍万邦荣。
10、河南省周口康氏,字辈从十三世开始: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从二十三世序为:庆平忠晓,云月紫秀。吉岐喜望,伟泽贤景。瑞雪兆丰,道达方安。公荣惠信,超恩家杰。
康姓姓氏名望
康姓综述
在中国历史上,康氏历代都有著名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位;《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了民国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
康姓先秦两汉
康泰,三国时东吴人,航海家、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
康姓魏晋南北朝
康僧会(?-280),西域康居国人,世居天竺,三国孙吴时期僧人,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
康因,前秦苻坚太子詹事。
康穆,康因子,初仕后秦,姚苌时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率乡族3000余家迁入襄阳(今属湖北)之岘南。南朝宋政府特设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县)蓝田县,以安置这一批康氏族人,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
康绚,康穆之孙,在南朝齐时为华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卫尉卿,南梁名将。 [10-12]
康姓隋唐五代
康僧会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
康植,开元年间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
康日知,康植子,唐德宗时为赵州刺史,因功累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举家迁到会稽。
康志睦,康日知子,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以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曾徙泾原(今甘肃泾川县北),后封会稽郡公,其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会稽。
康承训,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唐左千牛卫大将军,康志睦之子。
康国安,唐朝太学博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唐昆仑,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
康姓宋元
明朝工部尚书康大和 康延泽,从征入蜀,先为成都府都监,后任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
康保裔,龙捷指挥使。
康德舆,并州、代州、二州兵马钤辖。
康与之,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元代戏曲家。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里嵘,书法家。
康姓明清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蕲国公。
康大和(1507~1577),著有《砺峰集》若干卷,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
康海,明代文学家。
康正宗,邵阳人,明嘉靖年间举人,工诗善文,受聘与宁梦龙纂修《宝庆府志》。
康元积,(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
康涛,清代画家。
康姓近代以来
梁启超与光绪和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康广仁,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康有为大女儿,原配张云珠之女,是清末妇女界的先进人物。
康克清,朱德夫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
康世恩,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务委员。
康干生,老红军,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原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康志强(1912-1986),原名康世发,中将军衔,任海军副政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康林,开国少将。
康烈功(1916-2004),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健民,开国少将。
康和声,衡山(今衡东)人,民国时期社会名流。
康辛元,康和声子,化学家。
康华光,电子技术专家。
康菊英,女,全国劳动模范。
康迪,原中共江苏省纪委常务书记。
康春林,水稻育种专家。
康富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康象贤,作家。
康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主持人。
康姓研究考证
据《隋书》记载:“突厥亦有康姓”。
《姓纂》、《姓苑》:“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白虎通·姓名篇》就记载了康姓:“管、蔡、霍、成、康、聃,皆采也。”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康氏,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前燕有康迁,官归义侯。宋有康谧,梁有康说。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号康,支孙以谥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颍川康叔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