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胡子草,原植物名:丛毛羊胡子草,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4~80cm。根状茎粗短。杆密丛生,基部具黑褐色叶鞘。叶基生,无杆生叶;叶片线形,长50~60cm,顶端渐狭成刚毛状,边内卷,具细齿,基部鞘状。
来源产地
为莎草科植物披针苔草的全草。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为莎草科植物披针苔草的全草。
生于林下、山坡或路边。
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 、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贵州、四川等地。
别名羊胡髭草、披针苔草、大披针苔。
【原形态】
披针苔草,多年生草本,高10-30cm。
根茎粗短,须根多。秆纤细,扁三棱形。叶鞘长,腹面茶褐色。
叶片长张形,宽1-3mm,花后延伸。苞片短,筒状,有紫褐色脉纹,顶端不突出,或突出成刺,或略延伸成线状;小穗3-6;
雄小穗顶生,长5-10mm,卷状线形;雌小穗数个,倒生,长7-15mm,近长圆形,花疏生;雌花鳞片卵状长圆形,长4-6mm,有紫褐色脉纹,先端锐尖或芒状,边片缘膜质。果囊倒卵状椭圆形,有三棱,长约3.5cm,密被短柔毛,脉明显隆起。
先端有极短的喙,喙端近截形。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长约2.5mm,三棱形,棱面凹;花柱短,基部增大,柱头3。花、果期3-5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收敛、止痒。主治湿疹,黄水疮。
《江苏药材志》:
治湿疮、黄水晶晶及小儿羊须疮。
《中药大辞典》
治湿疮、黄水晶晶及小儿羊须疮。
《中华本草》
味苦;性凉。
清热燥湿;解毒。主湿疹;黄水疮;小儿羊须疮
【归经】
肺经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灰油调搽。
羊须疮
羊须疮,病发于下颌部,出现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红色丘疹,热痒微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如羊之有须,故名
黄水疮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标签: 羊胡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