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的辨味方法是什么,小鱼的分辨

灰兔子 站长说 11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鱼的嗅觉,发布后很快就有一个钓友在留言处提出质疑,说鱼类只有味觉,哪来的嗅觉?其实鱼类的确是有嗅觉的,只不过是部分人习惯把用鼻子辨别气味才认为是嗅觉,这一错误认识是因为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实际上,鱼类不但有嗅觉,鱼类的嗅觉还异常灵敏,远超过人类。

细心的钓友可能已经发现鱼也有鼻子,还有鼻孔和鼻腔。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就是鱼的嗅觉器官——鼻孔,它和口腔不相通。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是入水孔,后面的孔是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

鱼类的鼻腔和人类一样也分布着嗅囊。和人类不同的是:人类是以空气为介质进行气味辨别,而鱼类是通过水做介质,将气味携带进入鼻腔,由嗅囊来进行信息采集,再传输到大脑中枢,完成对气味的辨别。也就是人类是利用了空气传播,而鱼类则利用了水的传播。

鱼类的嗅觉范围一般在10米左右,这个数字是不固定的,而是与水的清洁度有关,水体的清洁程度不同,它能闻到的范围也不一样,水的杂质越少,水越清洁嗅的范围越大,反之嗅的范围越小,我们以鲤鱼为例,在清水中它的嗅觉范围在10-15米左右,瘦水的话只有8-10米,如果是肥水,只有4-5米的距离。

食物的气味是鱼类觅食的向导,当水流经过的时候,它可以感受到水流的氨基酸含量,由此来判断水质的好坏,也有助于它寻找食物的踪迹。同时根据气味辨别不同鱼种,有效及时地躲避天敌。嗅觉是鱼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本能,既是条件反射,也是种类遗传。

作为钓鱼人我们怎么利用鱼嗅觉这一特征呢?其实早就有说法钓鱼者务在芳其饵,就是钓鱼者要在饵料的味型上下功夫,做成鱼喜欢气味的诱饵,其选择饵料的气味并不注重在空气中易于传播,而是应该注重在水中容易传播,即我们常说的融水性。而很多香味物质如香精、麝香等都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借助第三方的水中气味传播载体才能够在水中传播,而气味传播载体最佳选择就是粮食白酒,于是人们就泡制各种药酒来迎合鱼类嗅觉的这一特征。

大家都明白,要想钓住鱼,窝子里必须有鱼才行,所以我们到达钓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做窝诱鱼,而诱鱼的关键在于气味传播,很多钓鱼人就用芝麻粉、炒米粉、黄豆粉、炒豆饼、掺合酒糟做鱼窝,就是利用这点,也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另外要注意的是鱼被钓住后,被钓的鱼的侧耳器官在受惊时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会在水中快速传播,周围的鱼嗅到此液体的气味就会分散游开,我们常常遇到的炸窝子就是这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钓住鱼后迅速把鱼拉离窝点,尽量的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还有就是人体分泌物中一种叫做旋羟基丙酸的物质,这种物质气味被嗅觉灵敏的鱼类很容易捕捉到,而这种气味是鱼最害怕,也最厌恶的气味,一旦闻到就会快速游离,所以我们的汗水或其他体液避免沾染到饵料上,就是搓饵时,也要保持手的清洁。

钓鱼经验丰富的钓友常说水清重色,水浑重味,意思是说水清澈时鱼可以通过饵料的颜色来摄食;如果在浑浊的水域,那就全靠味道来诱鱼就饵了,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引申为:白天我们要依据水的浑浊程度,既要注重饵的气味,也要注重钓饵的颜色。在夜钓时就要重点放在饵料的味型上了。

(下篇将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鱼的视觉知识,让你钓鱼事半功倍》,敬请留心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