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治理蓝藻的方法」

灰兔子 站长说 7

注重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蓝藻,大家既熟悉又憎恨但又莫耐何。其实,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当水温上升到28℃时,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蓝藻大量繁殖时,pH多在8.5以上。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所以,蓝藻让我们见之心烦,但又避之不了,并且又挥之不去!

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蓝藻。蓝藻喜欢高氮低磷的水体。在适宜季节蓝藻水华往往是用不了三五天时间就会蔓延以至覆盖整个池塘水面。藻类群落中具有不被其他藻类可匹敌与抑制的能力,在环境适宜时往往会处于无节制的繁殖状态。

一、蓝藻暴发的主要环境条件

蓝藻生长:蓝藻+光照+温度+合适环境。具体描述如下:

一是连续晴热的高温天气,从藻相生态体系上看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大多数藻类能在很大温度范围内生活,但最适宜生长温度变幅较窄。一般来看,硅藻、金藻、黄藻适温较低在14~18℃,绿藻较高为20~23℃,而蓝藻更高,最喜欢生长在20~32℃的温度阶段。其中危害最大的微囊藻类在10~40℃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

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是水体呈强碱性(pH值8.8~10),在盛夏季节往往是高温持续数日,光照度极强,水体藻类光合作用极强,二氧化碳消耗量最大,pH 值便会急剧上升。

三是光照浮游植物生产的必要能源条件,蓝藻喜光的特性促使它上浮于水的表层,但往往在晚上又会散落于水体之中,因为晚上无光或光弱的缘故。

四是水体高氮低磷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尤其是过量的溶解性营养盐的积累。

五是富营养化,当水体富营养化后,蓝藻会频繁出现。或者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如果蓝藻没有充分的营养也是很难生长的。

六是放养结构不合理,养殖水体中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尸体以及其他腐殖质等,经过细菌分解可间接为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但如果放养结构不合理,吃食性鱼与滤食性鱼(比如白鲢)比例失调,高温季节水质老旧,都会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方便。这些因素虽然不能直接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却可以使养殖水体的水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富营养化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当蓝藻正常繁殖时不会造成危害,比如初始的"蓝藻水华"白鲢鱼可以吸食它,也是白鲢的优良饵料。凡是水中投放有恰当数量的白鲢一般不会暴发蓝藻。或者养鱼池塘没放有或者比例不恰当的白鲢及滤食性鱼类,都可导致蓝藻泛滥成灾。

(蓝藻水华)

二、蓝藻暴发的特性

蓝藻的繁殖力和适应性很强,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蓝藻多发生在夏季6~9月份,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有较高的pH值及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中的伪空胞(气囊)便会使其浮于水体表层进行群体繁殖形成水华。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其生命周期大概为30天。蓝藻繁殖很快,最快可以在2-3 天布满整个池塘,至夜间水中溶氧会被蓝藻大量消耗或遇到天气突变,藻体会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当蓝藻死亡后,会产生大量的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积累多了就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和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因此,蓝藻真正的危害是在蓝藻死亡的阶段而不是蓝藻生长过程之中。

蓝藻具有对不良环境的高度抵抗力和普遍的固氮能力,在缺氧环境其它藻类不能繁殖时唯有蓝藻可大量繁殖。

三、蓝藻暴发的危害

1、降低水体溶解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暴发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体物质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不良事故的发生。

2、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当蓝藻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对鱼类有毒杀作用。虽然蓝藻藻类生长很快,但因水中的营养盐可能被用尽,它们也会很快的死亡。蓝藻藻类大量死亡后(倒藻),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

四、蓝藻水体的预防措施

利用食物链,通过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鱼类可以初步达到控制蓝藻的目的。合理搭配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多人认为花鲢好吃又值钱,重鳙轻鲢,有些人认为花鲢(鳙鱼)也是滤食性鱼类,就只混养花鲢而不套养白鲢或者套养很少的白鲢。其实,花白鲢虽然都是滤食性调节水质的鱼类,但花鲢偏重于动物性饵料食性,而蓝藻是植物性水生物质,恰好白鲢的食性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食性,此处不言自明了。因此,放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如白鲢)是根治蓝藻暴发的首选措施

据说,尾重200克以上的白鲢对蓝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每亩总量达到200斤时,基本不会爆发蓝藻。也有人在实验中发现,以400尾/亩花白鲢密度的放养,就能够对蓝藻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在2000—2003年期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滇池进行了养殖白鲢和花鲢鱼治理蓝藻的实验,结果是1条2斤左右的花鲢鱼1个月能吃掉4斤蓝藻,同样大小的1 条白鲢鱼,1个月能消耗7斤多的蓝藻。

有条件的养殖场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池水有机质含量过高,不使水体富营养化,也是一个好办法。另外,暴发蓝藻的水体大多PH值偏高,注意池水的pH值不偏高,控制在pH值8.5以下为宜,当超过pH值8.5以上时,可以采用有机酸和降碱灵等类似药物降低池水pH值。因此,生石灰不能用于蓝藻富余水体,因为生石灰具有碱性。

如果是化肥养鱼,则应特别注意氮磷比例,适合蓝藻生长所需的氮磷比为7.2:1,氮多磷少。因此,一般条件下,尿素和过磷酸钙的搭配比例应为:100斤尿素搭配200斤过磷酸钙为宜。特别是池塘和底层有机质比较多,加大磷肥用量尤为必要。适量加施磷肥,培养有益藻类,也可预防蓝藻的发生。

五、蓝藻水体的防控手段

在现实养殖生产中,除了加大投喂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鱼菜共生)等方法外,化学消杀法是目前的主要处理蓝藻的方法,利用能够杀藻的消杀类产品,如氯制剂,强氯精,硫酸铜,络合铜,漂白粉,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或者市面上销售的蓝藻分解类产品来灭杀蓝藻,是没得办法的办法。因此,采用杀藻剂的处理方法会造成蓝藻大量集中死亡,会引起鱼虾大量的不适应甚至死亡,所以,在迫不得已时杀藻后必须开机增氧或加水,以防不测。下面仅以主要的消杀药物简介如下:

1.蓝藻分解类药物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蓝藻分解类药物大多以"蓝藻分解精(素)"为名,说明书上主要成分大多没有注明,使用后有一定的效果,须在详细了解使用说明后可以使用。

2.硫氰酸红霉素

硫氰酸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红霉素的硫氰酸盐。本品为合法兽药,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的感染;更多的作为初始原料用于合成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蓝藻与属于真核生物的藻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无叶绿体,无真核,有70S核糖体,在细胞壁中含肽聚糖,这就是使用红霉素能杀灭蓝藻的原理。单用硫氰酸红霉素(0.35-0.70克/立方米)进行泼洒有效,如果硫氰酸红霉素+粗盐(食盐,每亩2-5斤)效果将会更好,因为食盐对蓝藻有抑制作用,用后增氧和解毒。使用硫氰酸红霉素还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另外,人用红霉素肠溶片泼洒也有效,使用方法是人用红霉素肠溶片+粗盐(食盐,每亩2-5斤),一亩1瓶,将药片碾粉后化水即可,人用药店均有出售。

3.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高效净水剂,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城乡自来水的净化剂,聚合氯化铝是一种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净化各种水体中有广泛的用途,效果甚佳。使用聚合氯化铝进行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其水溶液的浓度为3克/立方米,用于杀灭蓝藻时可以参考此用量。

将聚合氯化铝用于杀灭蓝藻或绿藻时效快速,但容易产生反复性。其实,很多渔药厂家什么什么的"杀藻剂"本身就有聚合氯化铝的成份,该品在渔药店或化工试剂商店有售。

4.硫酸铜

硫酸铜是传统的杀虫杀藻药物,它杀灭蓝藻的原理主要是铜离子与藻类的体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变性失去活性而死亡;其次是铜离子与藻类某些酶的活性基因结合,阻碍其正常生理代谢达到控制藻类繁殖的目的。

由于硫酸铜是一种重金属盐类,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毒副作用。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最容易引起水体缺氧,同时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毒素,对鱼类产生强烈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鱼。因此,在泼洒硫酸铜药物后,必须开动增氧机。

总的说来,上述的防控方法只是"治表",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来看,对于蓝藻的"治里"则须从生物学的基础上入手,认识和掌握蓝藻的生物学习性和水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生物平衡方法也许才是当下的良方,比如:混养滤食性水生动物(如白鲢、鲴鱼。白鲫等),经常加换水体,培养有益菌藻成为优势种群,时常调节水质,等等,只有这样也许才是良久之策,否则,今天杀了藻,或许十天半月后蓝藻又会卷土重来,那就麻烦了!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